每次台风来袭,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台风光临,比如去年的“山竹”、“天鸽”,前年的“纳沙”,还有更早的“海马”、“彩虹”等等。那么,这些台风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它们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台风名字的起源
在早期的气象预报中,为了方便识别和记忆,气象学家们给台风编号命名。最初,他们使用的是女性名字,比如“维娜”、“露西”、“南希”等。后来,这种命名方式被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了国际惯例。
二、台风名字的规则
在台风名字的使用上,有着一定的规则和限制。每个台风名字都必须是英文名,而且不能太长,最多6个字母。同时,为了避免混淆和重复,每个台风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重大灾害,它的名字将会被永久退役,不再用于新的台风命名。
三、台风名字的来源
台风的名字是1997年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决定的,该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比如鹦鹉、桑达(鸟)、圣帕(淡水鱼)、灿鸿(热带植物)、达维(大象)。菲律宾给台风起的名字以动词、形容词、副词居多,而且意思还都挺暴力的。比如“黑格比”的意思“鞭打”,“卢碧”的意思是“残酷”……美国和密克罗尼西亚倾向于使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为台风命名。比如“洛客”是来自查莫罗语,“百里嘉”是来自马绍尔语。
四、退役的台风名字
有些台风名字因为太过出名,造成了重大灾害,因此被永久退役了。比如“海燕”、“帕卡”、“利奇马”等。这些名字将不再用于新的台风命名。
总的来说,台风名字是台风身份证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是一个个故事和记忆的载体。在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和特点,更好地应对和防范这些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