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福地怀化 邂逅非遗时光 | 指尖艺术 弦上风情 央媒省媒采访团聚焦靖州岩脚侗寨非遗传承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0:14:00    

静谧而神秘的“女儿国”——靖州岩脚侗寨(舒昭兵 摄)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7月3日,走进湖南省靖州岩脚侗寨,悠扬的侗族琵琶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为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清凉。在古朴的风雨桥上,雕花蜜饯非遗传承人使用柳叶刀在柚子上灵活舞动,雕刻出一个个精美图案;苗家阿妹巧手翻飞,织就五彩斑斓的苗族织锦,非遗与民族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奏响动人乐章。

风雨桥上“非遗集市”热闹非凡(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岩脚侗寨依山傍水,青石板巷道纵横交错,150余栋明清风格的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形成"七街八巷"的独特格局。寨中,阁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蜿蜒的溪流绕寨而行,倒映着侗家儿女的生活图景。作为全国传统文化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美丽乡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岩脚侗寨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更是侗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这一部分是杨梅,这边是茯苓,这里就是楠竹,代表着我们靖州的三大特色!”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先梅手持一块雕花蜜饯,向记者们细致讲解。雕花蜜饯以未成熟的青皮柚子为原料,经过切片、雕刻、漂洗、糖煮等十余道工序,最终制成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艺术品。

靖州雕花蜜饯(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靖州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舌尖上的艺术"。记者们在现场看到,传承人指尖轻转,刀锋游走,片刻间,一枚"喜鹊登枝"的蜜饯便跃然眼前。经过漂洗、腌制、晾晒等工序,原本普通的果蔬化身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观赏。

“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侗族的文化记忆。”罗先梅介绍,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承人积极带领村民学习运用雕花蜜饯制作技艺,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了雕花蜜饯产业化。雕花蜜饯已从传统节庆食品发展为文化旅游商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当地百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不远处,苗家阿妹一边哼着歌一边织着布,手中的彩线随着侗族琵琶的节奏穿梭。“织锦,苗语叫‘豆’。我们的图案内容大多都取材于本地人民常见的事物,少数也去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她笑着说。苗族织锦色彩艳丽,纹样丰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旅游展示和电商销售,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

村民弹起侗族琵琶,唱响侗族琵琶歌。(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现场最热闹的要数靖州侗族琵琶歌,三名村民弹起心爱的侗族琵琶,唱起动人的侗家情歌,歌声宛转悠扬,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纷纷合唱。

侗族琵琶是侗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音色圆润浑厚,常用于伴奏侗歌、讲述侗家故事,根据弹唱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抒情歌”和“叙事歌”两种。歌曲内容比喻生动,夸张得体,语言朴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其调式、旋律,节奏、速度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传承方式大多在民间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唱本,演唱时表演者可以自由取舍,唱腔比较固定,说白则可即兴发挥。

目前,岩脚侗寨通过组建民间艺术团、开设侗族琵琶培训班等方式,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每逢节假日,寨中都会举办侗族琵琶演奏会、非遗展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苗家阿妹正在织锦(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近年来,岩脚侗寨依托非遗资源,精心策划了农耕、侗琵琶、侗语侗歌、打糍粑等研学体验活动,吸引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写生和夏令营。每逢假日时期,村民自行组织开展各项互动小节目,为各位游客以及村民带来了无限快乐。接下来,岩脚侗寨将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全媒体记者 张卓 通讯员 舒昭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