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绩优生变职场空心人 工作契约亟需重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3:06:00    

文 | 职场人类学实验

最近职场上的不少朋友都在遭遇压力测试。

我在民企的朋友抱怨说,最近公司变相延长工作时间,中午午休时间减少,晚上下班时间推迟,变相加班。在他看来,这是在做压力测试,看谁忍受不了离职,老板省了一笔“N+1”。

在国企的朋友则郁闷说,公司要办运动会,最近忙着排练走方阵喊口号,还要练习举牌。因为表情不够饱满到位还被领导骂。这也是一种压力测试,测试的倒不是是否想离职,而是是服从性。

被瓦解的绩优主义

两者状态的差别,也说明了当下就业市场的现状。理解这种职场“双轨制”,还是要“钱”出发。

某南方发达地区市政府官微发布了一份2025年重点项目计划,提到共安排省、市重点项目601项,总投资约9769.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9.34亿元。601项重点项目主要投向产业工程、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三大重点领域,年度投资占比分别为68.46%、25.77%、5.77%。

产业工程、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这三部分的占比值得细看,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政府的“分钱逻辑”。和2024年相比,该市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的投资有所减少,产业工程项目数量和投资都有大幅提升。产业工程的数量增加约17.89%,年度计划投资增加约12.24%。

占大头的产业投资到底投向了哪里?根据官方的介绍,产业工程项目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升级、农林牧渔项目等。

拿到政府钱多的地方,自然过的就舒服。享受产业投资与基建红利,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赚“消费者”的钱,工作状态自然不一样。

虽然,对于名校毕业的工程师人才而言,这些项目应该还是能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整体高端制造业带来的就业增量不如服务业。金融、法律、财务、营销等专业服务型人才的机会,也会少得多。

另一个影响普通打工人的问题是,当下许多城市的这类项目带来的财富再分配与就业机会,是否必遵行绩优原则

绩优主义(Meritocracy)是一个最近被讨论的比较多的概念。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2024年底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中国有一种‘绩优主义’的传统,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比别人更聪明,你比别人更努力,那么你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今天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情况,我再努力,我不可能像以前增长的那么快了,我爬社会阶梯的速度不如以前快了,那大家开始要焦虑了,所以有焦虑就有内卷这个词。”

绩优主义带来了效率提升,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阶层流动。从科举制度到高考制度,绩优主义其实是不少基层打工人奋斗的“基石”。

这几年职场的变化,冲击着绩优生们的价值观。那 两位正在经受“压力测试”的朋友都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好学生”,所谓绩优体系下选拔出来的拔尖人才。但他们都陷入了无意义的身心消耗。

他们发现,分钱的逻辑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也许公司运动会上步子走得整齐的人,反而比努力拿更好业绩的人工资更高,前途更好。世界充满随机性,承认“选择比努力重要”,自然要面临“绩优主义”被瓦解的局面。

绩优生变空心人

跟随绩优主义瓦解的,是工作的意义。

小红书上,一位自称清北金融专业毕业生说,自己毕业后加入某香港投行,工作一年被裁。这反而让他松了一口气。“第一次感到踏实与轻松”。

她说,因为在投行工作时,长时间高压工作司空见惯,忙了一天没吃饭,下午饿到在pantry吃了一包放在咖啡里的白糖,凌晨3点还在加班。周围的人要么在抱怨,要么在骂人,层层发泄压力,但同时每天还要维持高消费的精致生活,身心俱疲,其实也存不下什么钱

这条笔记下的一条高赞评论说:大厂IT牛马,除了没有精致卷,其他雷同。我同事有个精确描述:火箭速度原地打转。

也有人在评论里劝她,及早逃离精致消费陷阱,释放压力的方式不一定要高消费,可以是运动晒太阳。降低对工作的期待,既然都会被裁,那就把自己当作打工的空心人,能多打一个月,就可以多入帐一笔工资

“打工的空心人” 这个词总结得恰如其分。 绩优生们对工作意义的共识正在破裂。一路都是“好学生”的金融精英与IT码农们,也举起了反卷大旗,不想把人生简化为KPI竞赛。

越来越多的绩优生们决心纠正“归因偏差”,既不 助长成功者的自我傲慢,更不愿意陷入失败者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业与能力均出众,在职场中属于“恪尽职守”“很好用”的一群人,现在正在努力反对过去的自己

职场新共识亟待形成

互联网大厂里的超长工时和“过劳死”,在这种时候就更容易引发强烈的讨论。大家不愿意加班,既是因为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也是因为工作意义的瓦解。

老板们不能一边解读“选择为何比努力重要”,一边又要员工们勤勤恳恳加班。当互联网大跃进的时代过去,加班未必能避免被裁,努力未必能获得一个好绩效,更无法保证35岁以后有个好生活。在 无差别裁员、权斗和“草台班子”的瞎折腾面前,似乎唯有存钱最真实。

被工作意义伤透了心的绩优生们,终于开始狠下心来存钱了。

Jerry在2018年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毕业,0经验转行产品经理,自述从年薪20万到年薪50万只用了5年时间。但在过去一年,他连续失业三次,经历了人生的低潮期。失业的日子,他在小红书上开失业互助直播间,和各种人分享经历互相鼓励,逐渐摆脱了“被裁羞耻”。和他交谈时,他说,不会把被裁“自我归因”成自己的错,更愿意大方地喊出“我就是运气不好怎么样?”

Jerry说,他和老婆现在都是省钱星人,愿意为旅游和体验花钱,但绝不会被各种消费主义风潮蛊惑。他身边不少朋友并不缺钱,但不背贷款不乱花钱,以省钱为乐,这是他们对抗失业的底气。

既然如此,就业市场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老板和打工人需要基于“钱”来构建新的工作共识。

市场经济,大家不必有金钱羞耻。 情怀与职业意义依然重要,但用作金钱回报不足时的“补偿物”,老板们要慎重。相反,这些都应该是钱给够了之后的“增值产物”。

穷人难做慈善。绩优生们想明白了,有钱有闲之后,方能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追求人生的意义,钱买可以买来自由的时间,支撑自己做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还房贷。 人生需要意义,但人生的意义并不完全通过工作来构建,尤其当一代人的生活更为丰盈以后,工作价值与人生价值也就不再需要紧密捆绑。

钱是价值的尺度。如何直面“赚钱的共识”,构建工作契约和正向激励机制,将是下一个阶段企业管理和人才吸引的核心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