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小组,迂回渗透,监视敌方动向!”“攻心组做好谈判准备、突击二组从后面隐蔽接近……”仲夏时节,黔中腹地,一场实战化综合演练在综合演训场火热进行。演练场上,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指挥员显得格外精神。
李兴坤与战友一起进行战斗演练。
他就是李兴坤,武警贵州总队某部三级警士长,一名46岁的老兵,一名在特战、侦察岗位坚守25年的老兵,被官兵称为移动的“荣誉墙”。2024年7月,他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此前,他已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从普通一兵到忠诚卫士,从精武强能当尖兵到带兵打仗育雁阵,解析李兴坤的成长成才路径,能够触摸到新时代基层部队“大熔炉”的温度。
红色传承 镌刻只为打赢的忠诚基因
说起李兴坤,时任中队长杨恩选的脑海中总是回忆起刻骨铭心的那一幕——
一次驻地某大型输油管道突然多点泄漏,因地处山区,难以探明险情。管道一头连着石化企业大型储油库,一旦发生爆炸,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堪设想。
李兴坤和侦察分队接到命令后,赶赴现地支援。为了探明泄漏区的情况,需要有人深入泄漏区冒险侦察。在场的人都清楚,接下这个任务,就意味着以身试险,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爆炸牺牲的危险。
“我来,我经验最丰富。”说着,李兴坤接过手持侦察仪,大步往泄漏区走去。半小时的作业,对在场的每一个人来说都特别漫长,官兵们在警戒线外焦急地盼着。
当李兴坤的身影在那条蜿蜒的山路上出现的时候,官兵们都簇拥了过去。有人问他:班长,你不怕吗?李兴坤说,老百姓有危险,当兵的就得第一个上。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使命义无反顾。
李兴坤出生在湖南桑植,21岁时他报名参军,在贵州这片红色沃土上,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所在的支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英雄集体,自成立以来,先后圆满完成抢险救援、警卫安保等各类急难险重任务230次,33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也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27年前,在参与驻地洪灾后清淤任务中,支队一名班长李学章为了救战友,不幸壮烈牺牲。那年,李学章年仅21岁,武警部队授予他“雷锋式的好战士”荣誉称号,追授为“中国武警忠诚卫士”。
25年前,李兴坤初入军营,上的第一堂教育课,便是学习李学章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的第一首歌,也是歌颂李学章的歌曲。从那时起,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成为李兴坤心中的不懈追求。
战位淬炼 搭建人人出彩的奋斗平台
在李兴坤的众多荣誉中,他印象最深的是获得的第一枚三等功奖章。
2005年,李兴坤在外参加侦察骨干集训,正与战友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四周满是口令声、呼喊声。
“兴坤,你们单位来电话了,请你去队部接听一下。”集训队干部打断了正在训练中的李兴坤。
“这次评功评奖,在投票中你得票最高,中队党支部综合考虑,我们推荐你三等功。”电话那头传来时任指导员肖德银熟悉的声音,李兴坤心中一股暖流涌起,只要一心干工作,组织一定不负实干者。
近年来,支队聚焦打仗留人才、基于实绩量人才、阳光透明选人才,让有为者有位,让每一个奋斗者都出彩,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激励机制,立起“凭本事立身、靠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让每名官兵既镌刻个人奋斗的印记,更闪耀集体培育的光芒。
“我们把荣誉激励融入日常教育训练,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和‘酵母’作用。”支队领导说,李兴坤的事迹激励着支队一茬茬官兵,支队利用“每个人了不起”故事分享会、“奋斗者说”等平台,让每一名官兵都能点燃信念火种激发动力活力。
官兵得到全面发展,部队才能进步,支队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中国武警忠诚卫士”,4人荣立一等功、71人荣立二等功,百余名官兵考学提干,这就是李兴坤的成长密码之一。
创新驱动 打造转型升级的训练先锋
“砰!砰!砰!”一阵阵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某试点成果观摩正在进行。各种新型训练设备整齐排列,模拟实战的场景逼真得让参观人员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李兴坤站在人群中,目光紧紧锁定官兵们的每一个动作。
“以前的训练模式太单一了,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固定套路训练。但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和方法,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观摩结束后,李兴坤感慨万千。
“思维跟不上,不能打胜仗。”在城市反恐作战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为重要,而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则是重点中的难点。
“怎样才能减少射击误差?”许多个夜晚,李兴坤辗转反侧,作为狙击手面对复杂情况,他能否在实战中一枪毙敌完成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思考,李兴坤还是没有头绪,他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难以撑起创新的天空。他随即向支队寻求帮助。
在支队支持下,李兴坤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吸纳不同岗位官兵,定期组织“头脑风暴”会,大家围绕课题难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针对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造成远距离射击偏差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数据和经验可以借鉴,得知这一困难后,支队专门开辟实验场地,配备技术设备,鼓励小组大胆尝试收集数据,为课题攻关做好保障。
“创新的种子需要土壤,单位的支持就是沃土。”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兴坤带领队员对不同距离、不同材质的玻璃进行了上千次试射。最终,小组探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使狙击手在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误差不超过5毫米。
从普通侦察兵到特战教官,25年来,李兴坤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革新理念,始终坚守练兵备战一线,研发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和可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被部队广泛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部队反恐作战能力。
从个人到集体,从训练到实战,李兴坤的成长之路,正是新时代革命军人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缩影。他的成长密码,藏在烈日下校准的5毫米误差里,在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中,更在“个人敢闯、部队敢扶”的强军生态里,当“创新驱动”融入血脉,这名老兵就成了最新的“剑”。
记者 衣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