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新大众文艺群体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近日,由东莞市文联指导,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镇文联、樟木头作家村主办的“素人写作坊:当生活遇见文学”主题沙龙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泊书店举行,聚焦素人写作,邀请温雄珍、王瑛、曾为民、唐春元、李焕文、周志文、马益林、沈汉炎等素人写作者,分享如何将东莞日常生活转化为在场写作,如何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捕捉创作灵感,催生优秀作品。
今年年初以来,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引起了广泛关注,“东莞文学现象”引起高度关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7月中下旬,在东莞市文联、东莞市作协组织推动下,东莞将有35名素人写作作家集体赴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习。
活动现场
在亲历的生活中,捕捉文学的灵感
在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泊书店,一场充满生活烟火气息的沙龙对话正在进行。东莞90后青年网络作家李焕文笔名瓦力,讲述了他的创作深受个人生活经历,尤其是东莞地域特色的影响。他童年在水乡望牛墩的日常,如参与民俗拜祭、抓鱼虾、种田和特殊自然景象,以及曾经发生的蝗灾场景,不仅构成了自身独特的记忆,更内化为一种融合乡土、惊异甚至恐怖的美感体验,成为其文学灵感的核心来源。基于此,他正计划在新作中聚焦“华南民俗”题材,特别是东莞元素如水乡风貌、莞香,用现代年轻人尤其是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李焕文还设想将东莞特色如不同等级的莞香进行“游戏化”设定,并利用双时间线结构,在故事中展现岭南水乡的独特风味与精神内核。
参与沙龙的素人写作者
作家周志文基于其二十余年广东外资“大厂”管理层的亲身经历进行创作。他聚焦于2000年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脉络,涵盖改革开放的蓬勃、金融危机冲击及产业外迁变迁:一是工厂内从流水线工人奋斗成为企业管理者的群体,书写他们鲜少被关注的成长史与成功故事;二是其长期海外采购工作中亲历的中外文化碰撞与冲突。他强调以实践者视角,透过工厂这一窗口,探讨中国人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展现的尊严、自身优势与局限,旨在为传统的打工文学注入更深层的思考维度,弥补现有创作的空白。
作家马益林坦言,随着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曾陷入对意义消解的忧虑与创作上的怀疑。受韩东“写作要降下来”理念的启发,他决定顺应“素人写作”风潮,在小说创作遇到瓶颈之际暂缓一缓,转而记录在东莞生活见闻中触动自己的真实人事。他分享了一个深刻影响其创作方向的故事:其父工厂的保安老许,他儿子为攒钱买车而在上班途中翻越马路遭遇厄运。老许在巨大悲痛中沉默辞工,后来用儿子的赔偿金买了车在家乡跑运输。这种工厂内外平凡人物的挣扎、沉默的承受与残酷现实交织出的生命力量,正是马益林想要捕捉并书写的核心内容。他强调,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片段,赋予了他写作的动力与方向。
温雄珍则讲述在菜市场的见闻,揭示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复杂性。她在菜市场目睹六十多岁老乡夫妇的困境,其离异女儿四年前将约七八岁的外孙女“扔给他们抚养”,如今孩子“要上小学”却“还没上户口”。老人靠“摆个地摊卖几个鸡蛋”维生,日夜辛劳仍难凑学费。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女儿实际也不是他们亲生的,而是早年捡到的。这些被忽视的日常困境,实则藏着生存重压,是广大作家值得关注的众生相。此外,当温雄珍向烧烤店主请假,想前往鲁迅文学院学习时,老板欣然应允,并说道“这么好的事情都被你遇上了”,她感受到背后有众多支持她的力量。
参与活动的素人写作作家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认为,东莞的素人写作群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市井烟火,有工业记忆,也有外贸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自古就是商贸之都,东莞作家创作外贸题材的作品,正好与广州商贸之都的城市底蕴有着很好的契合。并表示,如有优秀的相关题材作品,《花城》也将着力推介。
生活的火焰在文学中跳跃
长期以来,为了点燃创作之火,唐春元主动放慢送煤气的脚步:“多跟人家聊一聊,尤其是遇到孱弱的老人,不能每次例行检查完燃气管、减压阀,就匆匆走了。”二十多年异乡生涯,他穿行于东莞的街巷与菜市场,肩上煤气罐的沉重,却压不住心底诗意的生长。
在文艺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看来,“生活的边界就是写作的边界”。唐春元接触的丰富人群与空间,正是滋养写作的沃土。他提醒唐春元,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经历,是文字最珍贵的文学养料——比如早年送煤气时,用户把现金“甩”给满手灰尘的唐春元面前时,粗粝却真实。真实的生活细节,恰是点燃文学烈焰的火苗。胡磊提到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细节:作家塞壬写长安图书馆夜巡保安,“从一楼脚步声走到了五楼”,结果“打了一圈响屁”,声控灯瞬间从一楼亮到五楼。这般带着毛茸茸生活质感的观察,若非亲历者,笔下便无从鲜活生长。
活动现场
这种细节的把握,恰好与曾做过酒店清洁工的王瑛的创作异曲同工。她曾仔细观察风雨天打扫时脚印的微妙显现——特定角度下光线折射,那些白色印痕才短暂现身,稍纵即逝。她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用纸笔敏锐地捕捉记录这些瞬间,成为后来文学作品中独属自己的细节书写。
酒店打工的经历,让她窥见衰老服务员无社保的挣扎困境;一个黑龙江服务员二十年的心事更让她心碎——父亲为救人消失在洪水中,少数民族母亲为爱情抗争逃亡,最终独自拉扯五个孩子在命运激流中挣扎。“我含着眼泪写……”王瑛动情地讲述这段故事。
“每一滴汗水都应该被看见”
真实的生活细节是文学的血肉,它让文字生出触手可及的肌理。正如送煤气工唐春元肩头渗入工服的尘灰,清洁工王瑛捕捉到的的脚印,这些未经雕琢的、带着汗味与烟火气的瞬间,是生活本身粗粝的馈赠,让文学从空中楼阁降落到坚实的大地。“每一滴汗水都应该被看见,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被看见,每一个梦想都应该被看见。”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在沙龙上说,如果没有个体的挖掘与书写,“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经历就没有了,就被淹没了,一个时代就过去了”。在东莞这样汇聚了千万外来人口的城市,正是无数普通人“二亿分之一”的独特经历,构成了真实的历史图景。“只有你们的书写,你们的记录才是真实的,会为这个历史留下印记。”他表示, 这些记录将在50年或更久后显得尤为珍贵,填补历史的空白和避免遗憾。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鼓励素人写作者
张彤飚激励大家:“有时候你背后你是承担了这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一种书写在你身上的体现。”他呼吁写作者认识到自身承载的时代使命,将个人书写融入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
文、图|记者 石梦卓 通讯员 莞作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