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归草原雕。
春回大地候鸟归,湿地守护正当时。近日,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联合包头市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在小白河湿地开展救护鸟类放飞暨湿地保护活动,通过科学放归、种群监测与净滩行动三位一体的生态实践,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奏曲。
在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小白河片区,一场充满生命力的放归仪式拉开序幕。经过数月专业救治和野化训练的4只野生鸟类重获新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雕昂首振翅,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后稳稳落向远方的草甸;两只珠颈斑鸠扑棱着标志性的“珍珠围脖”,敏捷隐入柽柳丛中;去年救助的赤麻鸭雏鸟已蜕变为羽翼丰满的成鸟,在春日暖阳下欢快游弋。工作人员依据物种特性精准选择放归环境,确保每只“蓝天精灵”都能找到理想栖息地。
另一侧的候鸟种群监测也传来喜讯。监测记录到黑翅长脚鹬、凤头鸊鷉、绿头鸭、赤膀鸭、赤颈鸭、白骨顶等十余种水鸟,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季候鸟种群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印证着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趋势。
“此次活动实现了受伤个体的重生、候鸟种群的守护、栖息环境的优化三重目标。”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刘瑞龙介绍,通过建立“救治-野化-放归-监测”全链条保护机制,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这片北疆湿地也成为更多候鸟眷恋的“中转驿站”。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