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读书日丨西安临潼法院干警与你一同奔赴书的海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0:24:00    

今天(4月23日)

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主题为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让我们与西安临潼法院青年干警们一同奔赴这场与书籍的同游,通过阅读邂逅彼此,我们终将在字里行间遇见更睿智、更丰盈的自己!

《静静的顿河》——[苏联] 米哈伊尔 · 肖洛霍夫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新丰法庭法官助理岳弋戈

我要分享的书籍是《静静的顿河》,它讲述生活于俄国顿河地区的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十年间在战火与变革中的苦难生活。以男主人公格里高利为代表的无数哥萨克人,他们的生命像汛期的顿河一样澎湃激勇,但在残酷的硝烟战火中,却也譬如朝露,短暂脆弱。

我认识到,战争留下的伤痛是一条不会消弭的印记。哪怕战争结束,春天如约而至,初生的鸟雀在繁茂的新叶里再次发出啼叫,蜿蜒的溪流从湿润的上个冬天苏醒汇入顿河,但逝去的生命像这条静静的顿河,一去将不再复返,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将永远被留在不会结束的冬天里。今天我们祈愿和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永不忘记战争的伤痛。

除了战争与生命,这本书常常令我思索,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次动荡不安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时刻?像《静静的顿河》中娜塔莉亚一样驻足原地,守着被打翻的牛奶望梅止渴,还是像格里高利一样举棋不定任由风将他吹往哪边去……我想,都不是的,我们应该坚定地、不渝地选择一种理想、一条道路、一盏明灯,来抵御生活中所有风雨飘摇的时刻。

《非暴力沟通》——[美] 马歇尔 · 卢森堡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法警大队法警刘玮烨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迷宫中,我们常常因沟通不畅而迷失方向,陷入误解与冲突的泥沼。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恰似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和谐沟通的道路。这本书深度挖掘有效沟通的内核,将理解与尊重作为沟通的基石,以丰富的案例与实践经验,生动展现非暴力沟通在改善人际关系中的强大力量。

书中着重强调,倾听是建立真诚连接的桥梁。当我们放下评判,全身心倾听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时,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一场自我认知与提升的旅程,能让我们真切理解他人的立场。同时,作者倡导坦诚表达自身感受与需求,摒弃指责,用尊重与关心唤起对方的共情与合作意愿,为冲突化解与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书中“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等自我认知练习,更是助力我们洞察自身行为与需求,实现个人成长,让我们在表达时更加自信从容,与他人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从个人交往到家庭、职场,再到整个社会,非暴力沟通的理念都能生根发芽,助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无论你在生活与工作中遭遇怎样的人际关系困境,《非暴力沟通》都值得一读,它定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启发与收获,让沟通真正成为传递爱与理解的纽带。

《法学方法论》——[德] 卡尔 · 拉伦茨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渭北法庭法官助理郭晓雅

读《法学方法论》最大的收获,是对法律解释与适用从"机械操作"到"价值权衡"的认知转变。传统法教义学强调文本的客观性,而现代方法论揭示了法律解释背后隐藏的规范目的与社会利益的博弈。书中关于漏洞填补的"类推"与"目的性限缩"技术,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封闭体系,司法者的创造性思维需在法安定性与个案正义间保持张力。尤其反思利益法学与评价法学的争论后,更深感法律方法论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法律文本与现实价值的桥梁,它要求法律人既保持理性克制,又具备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知。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骊山法庭法官助理杨镕华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像一把钥匙,剖开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书中以“乡土性”为核心,揭示了乡村社会“不流动”“聚村而居”“熟人社会”的本质——土地是生存之基,人情是秩序之本,传统是无形的规则。

“差序格局”的比喻尤为精妙:中国社会关系如水中涟漪,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亲疏远近间藏着独特的伦理秩序。这与西方“团体格局”的清晰界限形成鲜明对比,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常将“情”“理”“法”交织考量。

“无讼”与“长老统治”的论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治理智慧:靠宗族传统、长辈威望维持秩序,而非依赖法律条文。这种“礼治”传统虽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却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对人情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

书中对“名实分离”的观察,更具现实穿透力:当传统与现代碰撞,表面的旧秩序下早已涌动着新变化。如今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物理形态虽在改变,但“乡土性”的文化基因——如对土地的眷恋、宗族观念的延续——仍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读《乡土中国》,不仅是了解过去的乡村,更是读懂中国社会的文化密码。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藏在“乡土”里的文化底色,始终是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钥匙。

《法治的细节》——罗翔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雨金法庭法官助理姜智勇

这本书通过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板块,展现了对道德、法理、生活深入思考的深刻观点。在对案件的探讨中,不仅多维度解构法律思维,而且还包含着人文关怀的温暖,点亮了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读到此书时感触颇多。书中写到“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持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那些最严重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来惩罚”。在工作中,我认识到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在办理案件时,我要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将道德与法律相融合,让群众的呼声得以回应,让司法的温度得以彰显。

《围城》——钱钟书著

推荐人:

临潼法院斜口法庭法官助理王恒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其讽刺、幽默的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方鸿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茫。此书虽紧密围绕方鸿渐的事业和爱情展开,更是有了广为流传的经典话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书中的“围城”意向不仅是婚姻,职业是围城,人生更是围城。人们都渴望冲破藩篱,挣脱枷锁,却又在获得自由后陷入新的甚至是更大的困境。

书中的围城是理想现实矛盾、新旧文明碰撞下的,主人翁方鸿渐是这座“围城”里最为典型的囚徒,既看透生活的荒诞又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都生活在一座座围城里,“围城”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常态,我们是要突破围城亦或是在围城中寻得刹那安宁,钱钟书先生以智者的目光揭穿幻想,但并未给出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标准和答案,唯一不变的是这座“城”和城内外看清生活仍热爱生活的人。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