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读|直击产业痛点!“21条”点燃江苏荧屏“好戏”新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7:33:00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适当放开40集上限、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改进电视剧内容审查工作、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等21条创新举措,引发行业强烈反响。

“广电21条”的出台,是直面当前我国广电视听产业发展难题的一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年制作发行电视剧115部,比2020年减少87部,减量提质、产能收缩的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改革的引擎将如何撬动更多优质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在吸纳政策红利的基础上,我省广电视听产业该如何补足短板、修炼“内功”,塑造繁荣健康的行业生态?

一边“松绑”,一边开放竞争

与时俱进为行业“松绑”,打破束缚内容生产力的条条框框,是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著名编剧李向民(笔名南柯)对“广电21条”最强烈的感受。

其中,“适当放开40集上限”一条最受公众关注。“过去,影视行业热钱涌入、无序竞争;如今资本退潮,‘更重质量而非数量’成为行业共识,为减少‘注水剧’而上的‘紧箍咒’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可能束缚宏大叙事和人物命运的充分展开,从而损害作品的艺术完成度。”李向民说。

鼓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剧也可“长之有道”。“《甄嬛传》76集,但观众丝毫不觉得冗长,反而呼吁导演把当年压缩删减的片段都放出来。”《北上》制片人张书维说,“另一方面,新政也强调‘一般不超过40集’‘超长剧目可经特别审核’,说明‘防注水’这把‘尺’依然存在。”

一剧多星(允许电视剧在同一时段内由多家卫视联播)、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以及对古装剧播出数量按需精准灵活管理等举措,同样旨在系统性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从‘一剧两星’到‘一剧多星’,电视台的购剧成本将大大降低,不仅有利于中小卫视的发展,也会让好剧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李向民说,“对剧中插广告的‘松绑’,则有助于形成‘增加电视台收入—提升电视台购剧能力—鼓励资本流向电视剧产业’的正向循环。从前为遏制‘架空剧’和宫斗剧而制定的古装剧限播政策,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而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季播剧排播自由化、不必间隔一年,有助于放大IP热度,降低制作成本。”

应时而动、创优条件鼓励优质内容涌现,是“广电21条”的核心目的。电视剧完成片审查时限将实现压减优化;协审时限不超过50天;在系列剧、情景剧和单元剧等类型中,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的审查新机制……“广电21条”中,关于优化审查机制、提升审查效率的政策组合拳,蹚进了电视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

新政出台,一位资深制片人点赞:“‘非必要不协审’‘协审时限不超过50天’的新规定,抓住了审查的时、度、效,既保住了影视企业的‘生命线’,也有助于坚持‘双百’方针,尊重艺术规律和创作者的主体表达。”

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是江苏稻草熊影业董事长刘小枫最看重的一项利好,“电视剧的制作周期本就漫长,从编剧写下第一个字到电视剧播出,至少要花上三四年,如果因为审查拖慢周期,就会加剧作品播映效果的滞后。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有利于作品更快地贴近社会热点、更敏锐地和观众的情绪共鸣。”

除了“松绑”,新政也通过引入更加充分的外部竞争,来激活国内剧集产业的内生动能。“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一条意义彰显。一级编剧杨劲松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巴西电视剧《女奴》、日剧《血疑》在国内热播,和当时四大名著的改编浪潮共同构成了百花齐放、中外交鸣的缤纷画卷。杨劲松认为,为保护国内剧集产业而实行的海外剧限播政策,随着《山海情》等中国故事的“出海”爆火,迎来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协调互动的成熟时机,“海外剧重归国内荧屏,不仅能够进一步打开文化交流的窗口、推动文明互鉴、促进良性市场竞争,也能丰富电视大屏的内容,提高电视的开机率。”

开机率告急,大屏焕新突围

近年来,我国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你家多久没打开电视机了?”社交媒体上,这个话题每每激起热议。

“开机繁琐,内容不吸引人,说教味浓郁”“一打开电视,要么是抗日神剧,要么是电视带货”“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开电视先用哪个遥控器”“荧屏上的宏大史诗、历史正剧越来越少,好怀念从前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观众纷纷感叹。

长期以来,除了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时支付基础服务费之外,观众往往还需要购买付费频道、点播服务,以及为互联网视频平台额外支付“看大屏”的费用。除了“套娃”收费,电视、机顶盒之间存在的协同操作难题,以及不同型号设备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导致“开机得用几个遥控器”“回趟老家不会开电视”成为普遍槽点。

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重拳出击,综合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乱象及难点。除了呼吁“便捷看电视”,观众还希望电视大屏提供更多好看有营养的内容。

“电视节目除了娱乐功能,也有反映时代、认识世界的功能,我们这代‘电视儿童’就从中收获了很多营养,不像现在的孩子只会刷手机,刷的都是算法投喂的碎片化信息,连很多常识都不知道。”一位宝妈感叹。

“广电21条”明确提出丰富电视大屏内容,推进内容焕新。李向民认为,作为主流文化阵地的电视台和依托大屏播放的电视剧(区别于网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反映其面貌的精品力作,需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这项使命不可能完全交付给市场和流量。当前,微短剧在文化传承、文明互鉴中发挥了‘轻舟’的作用,但受制于碎片化的体幅,无法充分承载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和复杂深刻的性格塑造。”李向民说。

在他看来,“广电21条”出台的重要目的,在于引领精神文化消费走出快餐化、流量化的窠臼,发挥文艺作为“号角”的功能,培育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江苏卫视频道总监王希同样认为,电视大屏的核心价值不会消失,“特别是在精品内容、重大晚会、体育赛事等领域,电视大屏的优势依然明显。”

尽管如此,大屏端无法收看来自小屏的精彩内容,以及缺乏交互体验,仍是大屏与小屏“过招”时的薄弱一环。因此,“广电21条”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促进大小屏双向流通。

在大屏看微短剧是怎样的体验?由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出品的文旅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在苏州台播出后收获不错反响,稳居该台电视剧收视前三。春节等节日期间,江苏卫视也以特别编排的方式展播微短剧,让家人“围坐追剧”的体验“焕新”归来。

除了微短剧“上星”,传统广电媒体还在探索大小屏联动共赢的更大空间。巴黎奥运会期间,央视频通过“大屏看直播,小屏玩互动”“小屏发现精彩瞬间,投屏一键切换大屏沉浸式观看”实现了大小屏融合传播,形成以手机为兴趣发现入口,以电视为深度体验终端的新路径。“‘苏超’出圈以来,江苏卫视联动ai荔枝推出《江苏超会玩》特别节目,由用户投票决定电视大屏的转播场次,并邀请他们在客户端参与评论,类似在短视频平台和主播互动,该节目省网收视率持续位居同时段省级卫视节目第一。”省广电总台宣传管理部主任李响说,对《中国智慧中国行》《文耀中华》《我在岛屿读书》等思想理论和文化综艺类节目,则由大屏系统解读文化内涵,小屏碎片化传播知识点。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教授刘永昶表示,“电视并不应该有‘在’或‘不在’的困惑,而是面临着如何‘在’的问题。”

补短攀高,解锁江苏“有戏”新篇

随着“广电21条”出台,剧集产业深化改革的脚步加速,期待更多“荧屏好戏”成为时代呼声。

2019年至2024年,江苏电视剧(不含网剧)的产量在全国占比从3.93%上升到8.69%。2021年以来,共播出苏产电视剧44部,其中,在央视黄金档播出14部。《人世间》实现了国家级重要奖项“大满贯”,成为高峰之作的典范代表;《北上》稳居央视3月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获“白玉兰奖”两项提名。

今春以来,江苏剧集产业继续加足马力。省广播电视局透露,今年已拍摄完成苏产电视剧9部、网剧5部,根据马伯庸原著改编的《两京十五日》定于年内开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省剧集产业处于“固原攀峰”阶段,短板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的力量不够雄厚,打上“江苏原创”鲜明标识的作品仍不够多,以及在电视剧孵化早期的扶持补贴力度不足。

针对长期以来苏产剧“江苏特色”不强的痛点,今年热播的《北上》打上了鲜明的江苏标签,增强了江苏人的文化自信。在做好重大题材的地域性开发方面,省广电总台旗下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总经理张烨镝介绍,由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制作的电视剧《张謇》已经拍摄完成,力争年内登陆多家头部卫视及互联网平台,“此外,全景再现抗战胜利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及美国代表就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等开展艰难谈判的《南京谈判》也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就在8月13日,《南京谈判》和我省立项出品的当代科幻题材电视剧《我们生活在南京》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5年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我们生活在南京》改编自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是我省电视剧产业打破类型集中的困局、开拓新的题材赛道的重要实践。

在剧集产业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面对我省扶持奖励政策不再领先的短板,今年6月《江苏省广播电视发展专项资金内容创作项目扶持实施细则》出台,对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的单项目最高扶持金额可达300万元,主题重大或宣传江苏形象项目,可经一事一议,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

“如今,‘广电21条’基于传播途径多元、产品形式多元、受众期待多元、地域文化多元等新大众文艺生产语境,让经营主体和地方管理部门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优质内容的奔涌提供了充满激励性的创作环境。”刘永昶说。他呼唤推动政策更好落地,实实在在地赋能剧集和电视大屏的繁荣,“江苏是文化产业大省,拥有丰沛的文化资源和融合发展的优势,随着政策与时俱进,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把更多的文化创意付诸视听生产实践,以个性化的视角切入中国故事的江苏表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