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电视剧《生万物》的热度像鲁南的麦浪一样席卷了屏幕。
央视八套收视率破4%,创下2025年最高纪录;爱奇艺开播65小时热度破万,飙升至平台历史总榜第二;社交平台上热搜不断,话题讨论度与用户口碑双线走高......
《生万物》改编自日照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在同期古装剧扎堆的市场,这部“乡土文学解药”却出乎意料地打破了年龄圈层,成为台网双爆的“现象级作品”,是今夏当之无愧的“剧王”。
山东日照,夏日尾声,难得的清闲时光。赵德发与太太坐在沙发上,看着自己30年前写就的故事在荧幕上重生,他的眼中,既有作家特有的审慎,也有如孩童般的雀跃。
8月21日,赵德发与太太在山东日照家中观看《生万物》
赵德发是从土地走出的作家。童年时踩过的山路,庄稼在掌心留下的触感,至今仍在记忆里发烫。土地,不仅赐予他生命与食粮,更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创作之初,赵德发满怀文学热情,誓用自己的笔尖,将鲁南山区土地变迁的故事缓缓铺陈——土地之于农民,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赵德发(中)
2001年,《缱绻与决绝》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多家投资公司嗅到其中影视改编的潜力,纷纷前来洽谈版权。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因素,项目推进之路荆棘丛生,始终未能真正启动拍摄。
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直到2022年底,爱奇艺携手多家影视制作单位,下定决心将这部文学佳作搬上荧幕,影视化工作终于步入正轨。以王贺女士为主导的编剧团队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对故事架构、人物设定进行巧妙调整,使其更契合影视表现形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赵德发应剧组邀请,担任总策划之一,对剧本的改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另一边,剧组前后去往多地考察,最终选定临沂、日照作为主要取景地,还租下近百亩山地,种上各类庄稼,只为精准呈现土地上的生机与故事。
在日照拍摄期间,我市成立工作专班,着力保障剧组拍摄进度计划,在场景搭建、道具拍摄、交通保障等环节,为剧组提供“全周期、零障碍”服务。该剧正在央视8套黄金档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上线,助力宣传推介日照,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放大日照的生态与文化魅力。
“电视剧相较于原著有几处较大的变动,包括绣绣的人设、大脚与绣绣感情线的铺垫等,改编之后变得更合理、更符合当下的审美品味。”作为原著作者,赵德发对改编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编剧团队充分理解并尊重了原著的核心精神,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让故事在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同时,更具时代气息。
剧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以女主人公宁绣绣为例,小说里那个从马子窝归来、渐渐融入村庄的普通农妇,被动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形象相对较为传统;而在剧里,绣绣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邻里、推动乡村变革,成了能识字、有主见的“大女主”。
而她之外的其他女性形象,同样熠熠生辉:大脚娘温厚淳良,是传统母亲的代表;费左氏贤惠却困于礼教,体现旧式女性的挣扎;宁苏苏天真未凿,银子为生存忍痛舍爱,各自命运令人唏嘘......
剧作以充满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女性群像,不轻易以现代价值观审判其选择,而是将人物放回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她们在有限条件下的坚持与光芒,引发了大批观众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强烈共鸣。好的改编,是让人物生出新的筋骨。文字赐予人物骨架,影视又给了他们血肉,让那些藏在字缝里的勇气,变得可观可感、可触可及。
《生万物》虽然改编自严肃文学作品,但却展现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成功打破年龄圈层,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赵德发也坦言,开播之前,没有想到会取得这么大的反响。“我微信的家族群最近很热闹,大家一起实时追剧,也有很多朋友来和我分享观后感,我感到特别欣慰、幸福。”
赵德发认为,亮眼成绩的背后,既离不开一众老戏骨同台飙戏的吸引力,又依托了明星演员带来的澎湃流量,更是基于剧集本身扎实的剧情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跨越时空,引发了当代观众对“根”的思考与追寻;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又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将观众紧紧笼罩其中,沉浸式地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或欢笑、或流泪。
随着《生万物》的热播,山东方言“俺也是!”“俺知不道啊!”“俺看可以!”引爆全网,掀起了一股“俺门”热潮,引得不少时髦人士开口称“俺”,这也让严肃文学的“轻量化突围”有了鲜活的注脚。
“剧集要表现山东的方方面面,语言是其中之一。观众跟着剧中台词学说山东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如此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赵德发说,“我还注意到不少外国网友也开始学说山东话,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方言的大量使用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临沂、日照等地的实地取景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可以说,《生万物》的热播,使得包括日照在内的整个鲁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得到了更生动的传播。
作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赵德发曾任日照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为日照市首批“城市推荐官”,赵德发与这片土地渊源深厚。
自20多岁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已是古稀之年的赵德发依然笔耕不辍。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化作一篇篇动人的文字。
赵德发的书桌对着海的方向,迎着海风进行创作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定居日照三十余年,他创作了《经山海》《大海风》等多部扎根日照的文学作品。
8月13日,2025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现场,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之“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记忆——赵德发《大海风》分享会”,而这部海洋题材巨作,正起源于日照,成书于日照,“在日照生活的时间久了,海风吹拂、海味熏染,对这片蔚蓝之境日渐熟悉。”从麦田到海浪,赵德发的笔尖永远在出发。
赵德发在日照海边
而那一天,正是《生万物》开播的日子。“8月13日,对我而言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双喜临门。”赵德发难掩激动地说,“仍然记得那天晚上,几个朋友聚餐时,我拿出手机打开爱奇艺,赶上了《生万物》首播,看得津津有味。席间,大家都在向我道喜,我特别开心。”
更令赵德发感到欣喜的是,随着《生万物》的热播,原著作品也迎来了“第二春”,借助影视化的东风,再次走进大众视野。线上,《缱绻与决绝》迅速登上了微信读书热搜榜的第一名,累计搜索量突破30万人次;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紧急加印3万册纸质书,尽全力满足消费者们的购买及收藏需求。
影视作品凭借其直观的视觉呈现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将文学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广泛地展示给观众;而这些观众因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主动去阅读原著,为文学作品带来新的读者群体,提升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种影视化对原著的带动作用,正是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的生动体现。
《生万物》的“爆火”并非偶然,影视化需要机缘巧合,需要遇到真正理解作品内涵、有能力将其完美呈现的团队。赵德发对此秉持着“随缘”的态度,静候合适的机会,也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自己的作品以影视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采访那天,赵德发的书架上摆着新版的《缱绻与决绝》,不远处的海浪声一层叠一层,像在为他未完成的故事打节拍。赵德发说,他会“活到老,写到老”,写土地的轮回,写海洋的辽阔,写那些在时代里跌撞却始终向上的人。
农村有句老话,“地不亏人,人不负地”。对赵德发而言,文字与土地、与海洋的约定,亦是如此。它们在时光里互相滋养,长出年轮,也长出新的四季。
来源: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