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籍编辑更应懂得“责任”之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9:43:00    

某古籍专业出版社日前在官微发布《致读者书》,对读者反馈的图书封面文字出现差错作出回应,并采取了立即停止该书线上线下销售、对相关人员问责等措施。

出版社坦诚面对读者、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值得赞许。但也要看到,这类基础性的问题在近年来被曝光的图书差错事件中已不是个案。

图书编校质量受到从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对古籍类图书差错的探讨“浮出水面”。其中,有一些属于商榷性的问题,供业界学界争鸣,不失为促进学术繁荣的一个注脚,但也有一些确属明显差错。众所周知,古籍图书出版周期长、成本投入大,出现此类差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出版社的声誉受损,甚至还有古籍图书公信力的下降。

追根溯源,是编辑的专业能力不足吗?显然不是!此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再次给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对个人而言,“责任”二字重千钧,古籍出版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事业,皓首穷经编著传世之作,应是古籍人铭刻于心的坚守。特别是在AI辅助部分出版流程、AI审校功能越来越高效的今天,更要甘坐冷板凳、苦练案头功,不放过一字一点,很多工作不能轻易假手。对出版单位而言,要切实履行“三审三校”职责,形成全流程环环相扣,避免因环节疏漏造成差错的层层失守。

在更多古籍图书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文化生活的今天,期望它们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为中华文化宝库积累厚重的传世之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