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地铁,打开长沙第一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1:41:00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叮咚——列车即将到达五一广场站。”

上午9点,游客林悦拖着行李箱穿过高铁出站口,手机导航还未打开,一块蓝底白字的“地铁免安检通道”指示牌让她眼前一亮。刷支付宝进闸、登车落座,5分钟后,她已经坐上了开往繁华商圈的地铁。窗外光影掠过,车厢屏幕正播放橘子洲烟花秀的绚烂画面——“原来长沙的烟火气,从地铁开始就扑面而来。”

长沙高铁南站通往地铁的免安检通道。

这不是偶然。十年间,长沙地铁从“交通工具”跃升为全国首个“文旅型地铁”样板:6条线路、236公里轨道、日均客运量280万人次,相当于每分钟有近3000人通过地铁“解码”这座城市。当其他城市还在追求“更快更密”,长沙地铁已悄然完成从“运输动脉”到“城市文化超级IP”的蜕变。

长沙地铁线路图。

流量密码 地下轨道串起网红地标

“在长沙旅游根本不用做攻略,跟着地铁站名打卡就行。”

来自西安的大学生王萌展示着她的电子tips:五一广场站直通IFS国金中心,湘江中路站下车就是文和友,溁湾镇站出来就是岳麓山,湘雅医院站连通湖南博物院。

长沙黄花机场站。

很多站点甚至直接以景点命名,如橘子洲站、梅溪湖西站、烈士公园站、汉王陵公园站……还有月亮岛、茶子山、望月湖,把山水洲城呈现得淋漓尽致。

仙侠剧同款的“灵官渡”、孤独感十足的“观沙岭”、外地游客都会读错的“溁湾镇”……长沙的地铁站名曾经还火上了热搜。“怪可爱”的地铁站名,让外地游客着迷、发笑又烧脑:鸭子铺能看到鸭子吗?白鸽咀有没有鸽子?马厂是不是养马的地方?

这种“地铁即攻略”的奇观,源自十年精密的线网布局。2号线横贯城市东西,将高铁南站、火车站、橘子洲、梅溪湖等枢纽与景点缝合;3号线横跨湘江,让河西大学城与河东老城区不再隔江相望;6号线直通黄花机场,旅客落地45分钟可达市中心。

文旅窗口 车厢里的湖湘密码

地铁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在每一座城市,地铁都是最鲜活、最具识别性的文化空间。围绕“文化”和“旅游”这两个标签,长沙地铁拉开了一场永不落幕的“文旅大戏”。

长沙地铁秉持“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特点,倾力打造“一站一景,以景蕴情”的地铁空间。以地铁1号线为例,宿龙桥站将周边文化特色及典故在站名墙中体现;秀峰山站则以杜鹃花瓣造型表现了长沙的独特气质;鹅羊山站以“福”“寿”诠释了百福具臻的美好祝愿。

地铁1号线鹅羊山站。

野鸟摄影展、红色文化展、书法展、湘绣展、档案展……主题公益展览引进地铁、贯穿全年;5A景区主题通道、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主题通道、“非遗”主题展厅、精品旅游线路专列、数字艺术馆……长沙打造“文旅进地铁”,把湖南14个市州的文旅特色搬进地铁站,打造了湖南的“文旅会客厅”。

轨道空间也成为长沙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空间。针对长沙文明条例,长沙地铁开出“长沙文明号”专列;与“好人好事”同行,长沙地铁开展好人主题活动;“书法名家送春联”,已经在长沙地铁连续开展9年;长沙实施“书香地铁”项目,建成15家地铁图书分馆。

这种文化浸润更藏在细节处。文昌阁站的“长沙话墙”前永远围着拍照人群;电子屏上讲述“长沙智造”故事,站台门上印着花鼓戏二维码……

如今,长沙已用236公里轨道织就“半小时文旅圈”——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到现代艺术地标李自健美术馆,从太平街青石板路到梅溪湖大剧院,地铁站将城市的文化肌理与商业活力输送到每个角落。

节假日客流屡创新高。

破圈文化 打造“可触摸的湖湘基因库”

3月21日,一条“轮椅小姐姐畅游橘子洲”的短视频刷屏网络:22岁的轮椅女孩独自畅游橘子洲,从地铁安检到景区游览,全程被“绿色通道”包围。这条4分41秒的短视频,记录了长沙地铁“温暖不打烊”的“宠客秘籍”。

长沙地铁先后推出“车厢空调强弱冷分区”“母婴关爱室”等数十项便民举措;举办乘客座谈会、文明排队日等公益活动,积极启动地铁公交微循环,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升级车站车厢动态地图、售检票系统等功能,加大智慧地铁研发力度,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APP,成功迈入“互联网+地铁服务”时代……

长沙地铁收集乘客意见,改善服务。

十余年来,长沙地铁积极开展“星地铁 心服务”品牌活动,便民措施不断升级:全程陪同式爱心接力服务、爱心送考、各类乘客座谈会及亲子开放日活动、市民开放日活动,为广大乘客“解锁”更多有关地铁的“隐藏技能”和应急疏散知识……

车站为行动不便乘客提供爱心接力服务。

长沙地铁先后21次扩能提速,节假日等关键时期延长运营服务时间,在长沙火车南站加开2号线便民接驳列车,打造高铁、城际与地铁免安检通道,打造五一广场站、磁浮高铁站城市值机区,一个个便民服务举措为市民地铁通勤、游客畅玩长沙提供更多便利;聘任市民监督员收集意见建议开展相应优化,打造“全员/全龄友好”示范线、完善无障碍设施、配合橘子洲和岳麓山景区做好预约、安全提示。

工作人员在站厅引导客流。

十年间,长沙地铁从“交通工具”进化为“城市名片”。它用准时抵达的承诺重塑了人们对效率的认知,用文化墙上的方言拉近了异乡人的距离,用深夜运营的灯光点亮了星城的夜经济。当游客走出地铁站,迎面而来的是茶颜悦色的长队、文和友的霓虹招牌,或是岳麓山下的晨雾。

当北京地铁承载历史、上海地铁象征效率、广州地铁链接商贸,长沙地铁给出了中国新一线城市的新答案——用轨道串联文化基因与市井烟火,让每一次“叮咚”提示音都成为城市与人的情感共鸣。

未来,长沙或将成为首个以地铁为“文旅操作系统”的城市:游客不再需要攻略,只需一张地铁票,就能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穿越”到数字艺术馆,从米粉街的清晨吃到解放西的深夜。

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进化的隐喻:当地铁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可阅读、可体验、可共生”的城市灵魂,我们离“人民城市”的理想便更近了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