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东北乡村,冻土渐融。靖宇县景山镇李大娘家的土炕上,靖宇县人民法院景山人民法庭法官张静捧着民法典,用东北“唠嗑”的方式讲解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案例。“王大爷家那亩地为啥判给孙子种?这得说说农村土地承包法。”炕沿边的赵大姐听得直点头:“比看电视普法明白!”这场持续两小时的“炕头法治课”,正是靖宇县人民法院“炕头普法”的生动缩影。
红心小队:党旗飘在普法一线
景山法庭全体党员组建起“红心普法小队”,将主题党日搬到农户炕头。“我们要求党员法官开展‘炕头微党课’,让‘三会一课’接上乡土气。”庭长张立文的工作日志记录着党员足迹:3月12日,张静在亮甸子村调解赡养纠纷时,顺带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3月20日,庭长带队到田间地头,用锄头丈量土地边界的同时,阐释相邻权法律知识。
“移动党支部”让组织生活走出会议室。在李大娘家的炕头上,法官边掰玉米棒边讲解民法典中“居住权”的家长里短,张静的话让村民老李直拍大腿:“对!我家宅基地纠纷就该走法律程序!”
从法条到家常的“翻译术”
如何让冰冷的法条变成热乎的家常话?景山法庭创新“1+3+N”工作法:1名党员法官牵头,联动人民调解员、村网格员、老党员3类基层力量,化解N类民生矛盾。春耕前,张静在炕头普法时发现,某村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不清闹僵。法庭立即启动“党建联调”机制,党员干警到现场勘查丈量土地,在党旗下一次性化解一起老邻居因田间“一根垄”引发的纠纷,调解书上的红手印,比炕头的窗花还要鲜艳。
“老百姓看党员怎么干,就信党的政策怎么落地。”村干部感慨地说。为让普法更“对症”,法庭建立“需求清单—支部接单—党员领办”闭环机制:炕头走访收集群众需求,支部定制普法菜单,党员法官认领“普法责任田”。一季度,通过该机制就地化解纠纷5起,调解成功率达80.76%,司法温度在炕头的烟火气中悄然传递。
从“送法上门”到“育苗扎根”
张立文的笔记本里,“王大叔问法律明白人咋当”的记录,催生了“炕头育苗”工程。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启动“法治带头人”培养计划,在40个行政村开展“炕头培训”。首堂课程定在李大娘家的炕头,主题是“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的党员担当”,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调解”模式,让村民直观感受法治力量。
“要让普法从‘输血’变成‘造血’。”党员法官将结对指导“法律明白人”,把主题党日开到村部会议室。赵大姐主动申请担当普法联络员:“跟着法官学了两回,我也能给邻居说道说道民法典里的继承那点事儿了!”从“法官讲”到“村民讲”的转变,让法治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治理效应。
暮色渐浓,李大娘家的炕头还亮着灯。法官们收拾普法手册时,赵大姐塞来黏豆包:“下回还来咱炕上唠唠反家庭暴力法!”这场没有讲台的法治课,不见条幅却见民心——当司法服务带着党建温度融入乡土,法治的“种子”已在炕头的烟火气中悄悄发芽。靖宇县法院以“小炕头”撬动“大治理”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党建与司法实践同频共振的基层答卷,让法治春风吹进每一个农家院落,温暖每一颗百姓心。
通讯员:王飞然 孙艳娟
初审:刘洋
复审:付新宇
终审: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