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和煦的阳光带着春天的浓浓气息,洒在大余县南安镇明悦小庐山景区庭院民宿上,民宿负责人何俏彬端着热气腾腾的艾米果走进院子,吆喝声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这是大余加快民宿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鲜活场景。
大余县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深挖文化底蕴、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民宿产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旺业、兴村的新路子,获评为全省第三批“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
大余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7%。过去,散布在乡间的闲置农房、客家老宅等和丰富的森林资源长期处于“睡眠”状态。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
大余县坚持全域谋划、科学布局,先后出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民宿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在资金奖补、配套设施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民宿产业发展。
在黄龙镇大龙村高山茶园,一座赣南客家老宅经过精心改造,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茶园民宿。这座名为“庾岭山房”的民宿,2023年成功获评为江西省第二批三星级休闲乡村民宿。
“以前,这处闲置老宅年久失修,墙体破损,透风漏雨。2017年,我们租下这栋老宅,改造成茶园民宿,保留了客家民居风貌,留住了乡愁。”庾岭山房负责人董秀娟介绍,2024年该民宿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茶厂产茶700多公斤,公司总收入超350万元。
如今,大余民宿形成了多点开花、全域发展的良好态势。黄龙镇大龙村26栋闲置农房经设计师妙手,摇身变为“花海客栈”“伴山邀”“枫叶里”等民宿群;南安镇梅山村依托梅关景区,11栋民居变身为红色研学民宿;河洞乡利用温泉资源,打造温泉民宿,吸引八方来客;明悦小庐山景区改造村民旧居,让游客感受赣南山乡古韵,并在2024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三星级休闲乡村民宿……目前,大余县已发展民宿71家。
“住在舒心的农家旅馆,不仅可以去探访神秘的东庄玉扣纸造纸作坊,领略原汁原味的畲乡风情,还可欣赏大余‘第一高峰’天华山的原生态美景。”日前,来自湖南汝城的游客郭钰婷高兴地说。
下榻南安镇梅山村民宿,重温红色诗篇《梅岭三章》,追寻红色记忆;住进“理学名村”新城镇周屋村民宿,品读《爱莲说》典籍,感受理学文化的魅力;到庾岭山房,体验古法制茶工艺,品味传统农耕文化的乐趣……大余“民宿+文化”融合发展的业态,给游客带来了充满浓郁地方文化风情的住宿体验。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大余县深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古驿道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资源,围绕丫山旅游度假区、梅关景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因地制宜布局民宿业态,推动民宿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在丫山农商街,每一家民宿都承载着独特的韵致:“个个精舍”的竹编装饰彰显非遗特色;“木艮山房”的根雕艺术展现传统工匠精神;“石见客栈”的书法绘画传递艺术之美……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民宿品位,还为入住游客提供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每栋民宿都要讲好自己的山水情怀和文化故事。”在丫山旅游度假区总经理韩磊看来,这种个性化改造不仅赋予了民宿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汇成为大余民宿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2024年,大余县接待游客量逾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4%和19.05%。其中,乡村民宿已成为大余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出租老房子做民宿,妻子也在民宿务工,每个月租金和薪金收入超过6000元。”黄龙镇大龙村村民谢宝信、陈玉华夫妇既在民宿当“管家”,又在茶园当员工。“闲置的5个房间改成民宿,自己当老板,既能顾着家,又能赚到钱!”同村的罗红英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后,生意红火,月收入超1万元。
为让群众共享民宿产业发展红利,大余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村民变员工、员工变股东、股东变老板”的“三变三金”模式,让群众实现“薪金+股金+租金”多重收益,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一间间乡村民宿,不仅活化利用了旧房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还成为当地土特产品的带货销售平台。
记者走进南安镇梅山村梅关驿栈民宿,看见客厅展柜里摆放着南安板鸭、多味花生、黄元米果等包装精美的土特产,晶莹飘香的腊肉,红艳似火的辣椒酱,香气扑鼻的青梅酒,引来不少旅客挑选购买。据介绍,近年来,大余县通过民宿展销土特产品销售金额达1.8亿元,实现了民宿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民宿花开“绿染金”。大余民宿群里的盏盏灯火,不仅照亮了闲置资源变身富民产业的道路,更映照出山区小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红色土地上,一幅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长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叶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