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桑昊)当考生在志愿填报栏里划掉清华北大的选项,转而填上另一所学校的名字时,总会引发舆论场的一阵波澜。有人惋惜“错失顶尖资源”,有人质疑“是不是疯了”,更有甚者将其解读为“对教育规律的叛逆”。但在这些喧嚣背后,我们更该看到:这样的选择无关对错,而是打破“唯名校论”执念的清醒,更是教育回归理性的进步。
填报志愿的核心争议,往往绕不开“听谁的”这个问题。老师的建议常带着经验主义的善意——“清北的平台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读个热门专业将来好就业”;家长的考量则掺杂着现实焦虑,承载着家庭期望——“我们这辈子的期望都在你身上”“街坊邻居都盼着你考名校”……这些声音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往往容易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志愿选择的后果,最终要由考生自己一肩扛起。
有人说,老师比学生更懂专业前景。可教育的奇妙之处,正在于“适合”远比“最好”重要。云南考生周浩当年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入技师学院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深思。他在北大读了一年多,发现自己对理论研究毫无兴趣,反而痴迷于机械操作。当他顶着巨大压力转学后,不仅在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这恰恰说明,老师眼中的“好专业”,若与学生的兴趣天赋相悖,再耀眼的光环也可能成为枷锁。
也有人强调,家长比孩子更懂社会现实。诚然,父母的人生阅历能提供参考,但若将“面子”或“期望”凌驾于孩子的意愿之上,本质上是一种越界。去年,上海一名考生在父母的坚持下填报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入学后却因对医学的强烈抵触多次挂科,最终不得不申请休学。这样的案例警示我们:志愿选择不是一场满足他人期待的表演,而是关乎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人生契约,签订者只能是考生自己。
打破对清北的执念,本质上是打破单一的成功标准。在“唯名校论”的语境里,仿佛只有走进那两所校园,人生才算“圆满”。可现实是,顶尖高校的冷门专业未必比得上普通院校的王牌学科,适合别人的成长路径未必适合自己。当社会开始认同“在适合的领域发光比在名校里迷茫更有价值”,教育的深层进步才真正显现。
当然,尊重考生意愿不意味着否定师长的作用,老师可以提供专业信息与生涯指导,家长可以分享人生阅历与经验智慧,但最终的决策权必须交还给考生。就像园丁不会强迫牡丹开出玫瑰的形状,教育者和家长也该明白:真正的托举,是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学会担当,而非把他们塞进预设的“成功模板”。
从恢复高考至今,志愿填报的逻辑正在悄然改变。过去,“学校优先”“专业服从”是主流;如今,越来越多考生开始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适合走哪条路”。这种转变,蕴藏着教育最珍贵的觉醒——当考生敢于放弃别人眼中的“最优解”,选择心之所向的“适合解”,当社会能平和接纳这样的选择,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跨越。
清北固然是优秀的平台,但人生的答案从来不止一种。那些在志愿表上做出个性化却“非主流”选择的考生,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清醒: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愿意为这份选择承担责任。而这种清醒与担当,远比一张名校录取通知书更接近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