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导致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过失犯罪之所以构成犯罪,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过失犯罪要求实际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与他人权益受损或社会秩序受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这种预见性是刑法评价行为是否构成过失犯罪的重要标准。
行为人要么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要么已经预见到但轻信可以避免。这反映了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未能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过失行为才构成犯罪,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与故意犯罪相比,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因为行为人并非有意造成伤害,而是由于疏忽或过于自信导致未能避免结果的发生。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通常轻于故意犯罪,这是因为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过失犯罪之所以构成犯罪,是因为其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主观上存在预见和避免的义务未能履行,并且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法定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