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珍珠贝”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4月8日,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暨“决战9·30”誓师大会在项目现场举行,标志着汕尾“珍珠贝”这座城市文化新地标迈入全新建设阶段。
在20多米高的文化馆楼顶,项目团队近百名建设者奋力呐喊,将全力冲刺2025年9月30日基本完工目标,争取今年年底能够正式竣工交付,为汕尾人民建好这座海陆丰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城市文化客厅”。
三馆一中心
公共文化地标有劲头
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位于城区东涌镇迎宾大道与红海湾大道交会处,项目包含“三馆一中心”,即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7973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3.5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包含观演厅、排练厅、报告厅、各类展厅、各类培训室等,是集群众文化交流、学习交流、历史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历史展示中心。
博物馆由三大主要功能分区组成,包括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和学术及业务管理区,市民群众能够在这里看到海陆丰历史发展的脉络,聆听时代的文脉回响。
文化馆以排演厅为主要功能,将打造演艺活动用房及相关展示配套,包括艺术展廊、大型排练厅、游艺康乐室、文化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等,建设集红色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非遗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交流平台。
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两馆合设并在垂直方向分隔,科技馆包括展览教育用房、业务研究用房和管理后勤用房三大功能区,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充满科技感的活力汕尾。
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素质教育培训、创新实践体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将为汕尾青少年搭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项目建成后将补齐汕尾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成为充分体现汕尾独特城市风貌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文化客厅”,对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珍珠贝”
建筑设计施工有看头
项目建筑设计灵感取自汕尾当地特产——珍珠贝,整体外形高低错落,流线型的设计也恰似海浪的形态,这是承载着汕尾海洋特色文化的地标建筑。
“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基于这种大型的文化设施建成之后,老百姓能够在这里得到什么样的红利,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收益,这是我们在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罗建河是土生土长的汕尾捷胜人,他对于家乡的情感溢于言表,因此他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让整体建筑的设计更具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让老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汕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
好的外观设计的实现离不开高超的施工工艺。中建科工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负责人张伟表示,该项目采用多种极具特色的设计做法,如超重装配式预制柱结构、异形梁柱混凝土结构、单曲异形清水混凝土斜墙、外立面超长GRC幕墙系统等,让整体的建筑外观富有高级感和层次感。
建筑施工到底有多难?用通俗的话来讲,呈“贝壳状”的整体建筑设计最大倾斜度近68度,再加上流线型的外立面也为施工增加难度,同时这也是汕尾首例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的建筑,建设高峰期最多有超过500人同时进行施工,对施工工艺的质量要求极高。
而针对此类特殊设计做法,中建科工项目建设团队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加强工序精细化管理,保障施工质量,努力实现设计外观效果。
奋战“9·30”
百姓民生工程有盼头
在项目现场,来自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汕尾市代建项目事务中心、汕尾市信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汕尾市投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嘉宾纷纷点赞项目进展,大家现场共同完成混凝土浇筑仪式。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公司副总经理、汕尾片区项目负责人薛飞飞表示,汕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善美之城。近年来,汕尾市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而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赋予城市全新的文化生命力。
当前,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二次结构、综合机电完成30%,室外管网工程完成60%,幕墙及精装修全面铺开。
为了冲刺“9·30”基本完工目标,中建科工团队将严格按照施工部署,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加强工期管理,合理调配优势资源,强化施工计划管理,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比干劲、比姿态、比水平、比奉献,全面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按时完成这项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群众检验的精品工程、标杆工程和民生工程。
采写/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陈保良
【作者】 陈保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