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巧忙得像个陀螺:开民宿、卖土特产、在培训基地做保洁……
4月2日,记者在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见到文兴巧时,她正忙着整理民宿床铺,左手捏住床单一角,用力一抖,床单便舒展开来,用不太方便的右手压住另一角,轻轻抚平,床单就铺好了。
海雀村新貌。 李学友 摄
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房间里,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洗漱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刚走了一批学员,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批学员了。”文兴巧说,学员临走时还从她这里买走了洋芋片、松子、蜂蜜、天麻等土特产。
趁着民宿的“淡季”,文兴巧着手准备种天麻:“你看,菌材都拉来了。准备投资五六万元,种五六亩。”
“在村子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坐在火炉边的文兴巧一抬头,便能看见密密麻麻一墙的奖状,都是孩子在学校得的,这时候她总会嘴角上翘,一脸幸福。
18年前,当她从附近的四方村嫁进海雀“穷窝窝”时,她以为,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苦日子。因为右手先天三级残疾,有些自卑的文兴巧总是埋怨命运捉弄人。
婚后,丈夫对文兴巧关怀备至,让她重新点燃了生活的信心。“同时,亲身感受到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全村植树造林的精神,更是彻底改变了我。”文兴巧说。
文兴巧家的民宿后面,便是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大伙种下的万亩林海,莽莽苍苍,春风拂过,松涛阵阵。
“以前,这些全是光秃秃的山坡,家家户户穷得揭不开锅啊。”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的话,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40年前。
1985年5月底,新华社内参《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这样写道:“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立即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一场反贫困试验由此拉开。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称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中央领导的批示,激发了海雀人奋进的力量。四十出头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全村同胞扛着锄头、背着树苗走上山头,用十多个冬春种下了1.37万亩林海。如今万亩林海经济价值超8000万元。
毕节市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
山上绿了,山下的水土保住了,海雀人探索科技种粮,喂养牛羊,慢慢解决了温饱。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从不屈服的海雀人率先向贫困宣战,明晃晃的柏油路修进村子,水泥路通组连户,路通了,海雀人探索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文均福说,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村应当在总书记赋予的“三大主题”实践中走前列。
围绕绿色发展,感恩奋进的海雀人不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章。
“要好好守住这片林子嘞,有了这片林子,空气都能卖钱。”走在林区巡山小道上,文均福一边叮嘱护林员,一边自豪地说,“2022年,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户海雀,涉及林地面积7346.5亩,周期内碳减排量34627.7吨,按现在的价格算,价值300余万元,目前完成交易20余万元。”
林子深处,已经退下来的老支书文正友像父亲文朝荣当初一样,拿着镰刀在林子里转悠,一边巡林,顺便看看前不久才种下的林下天麻。“去年我们试种了400多亩,效果好得很,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文正友说,今年全村林下天麻种植预计超过1000亩。
围绕漫山的绿,村里打造了文朝荣精神陈列馆和贵州省委党校、毕节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带动海雀人开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文兴巧是村里第一个端上旅游饭碗的人。嫁到海雀后,初中毕业的文兴巧先在村小代课,后外出务工,靠着勤劳肯干,夫妻俩建起了新房。
2019年,得知村里打造海雀现场教学基地,脑子活络的文兴巧决定把新建的房子二楼装修成民宿。“学员来了,总要有地方住嘛。”文兴巧觉得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3年底,看着前来培训的学员越来越多,文兴巧又把三楼打造成了民宿。“现在一共有10个房间,3个单间10个标间。”文兴巧说,她还接手管理外出务工的村民罗孝友的民宿,收入六四分成。
看到文兴巧勤劳能干,基地聘请她为保洁管理员,学员入住民宿之前,一家一家查看卫生情况,月工资3000元。
学员们很喜欢海雀土特产,文兴巧又做起了土特产生意,她把自己种的洋芋晒成洋芋片,把乡亲们采摘的松子、土蜂蜜等收起来,卖给前来培训的学员。
“2024年民宿分红4.4万元,保洁工资3万多元,卖土特产收入2万多元,总收入超过了10万元。”文兴巧一算账,干劲更足了。
赫章县海雀村生态景观
“以前走亲访友,都不愿意提起海雀,如今,我打算做自己的土特产品牌,就叫海雀阿巧。”文兴巧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村里像文兴巧一样开民宿的群众有27户,去年光分红就分了75万元。”文均福说,村里还发展大棚食用菌,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发展民族蜡染刺绣,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站在高处俯瞰,粗壮挺拔的华山松和马尾松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顶,山风吹拂绿浪翻涌,鸟鸣与松涛应和,宛如一首幸福的歌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汪瑞梁 王星
编辑 喻辉
二审 施昱凌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