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邻长太热心了,住在这儿的人心里肯定暖乎乎的!”“这种模式真得好好学习借鉴。”“有事儿别慌,邻长就在身旁!”近日,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邻长们的故事在网络上走红,网友们纷纷留下这样的评论。
高莲村
为何高莲村的邻长们能够打动网友们的心?记者认为,因贴近生活、展现基层互助温情而动人。邻长们用平凡善举传递无私关怀,呼应了人们对淳朴人情与正能量的向往,真实质朴的故事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在快节奏社会中唤醒温暖期待。
(一)
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高莲村以“睦邻制”为支点,通过36位“邻长”破题,撬动村里的基层治理效能升级,让“邻事邻办、邻忧邻解、邻利邻享”,也让基层自治的活力在“邻”这个最小单元中被充分激活,为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高莲村航拍
如何让更多群众进一步参与,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难点。高莲村的做法是:让“身边人管身边事”。通过将全村分为36个“邻”,推选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强的“邻长”,构建起“片—组—邻”三级网格体系,让治理单元从“行政村”细化到“5至15户”的熟人圈层。
本来就有村小组长,为啥还有再设置邻长?这会不会反而增加村干部负担?作为一个有2000多人的大村,在试点开始时,高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荣才有一丝疑虑,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邻长很好地填补了村干部的工作盲点,大大减轻了村委会推进工作的压力。
邻长主动帮助村里维护花草
“邻长”不是“官”,同时又能“服务在身边”,这是很多村民的感受。在高莲村,当围墙纠纷因邻长谢福民的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当淤堵位置因邻长谢春树的疏通而避免积水,当留守儿童因邻长刘新花的守护远离溺水风险,当村民生病因邻长钟胜伟的及时帮忙脱离危险,当蔬菜种植产业因邻长梁叶辉的奔走日渐成为致富新引擎,基层治理的抽象命题转化为“帮邻家修排水沟”“劝孩子别下河”“送生病村民去医院”“带领村民致富”等诸多具体场景。
在邻长家商讨事务
“邻长”的办公场所可能在荷塘边的石凳上,也可能在晾晒稻谷的场院里。邻长梁叶辉最常待的“办公室”,是蔬菜种植基地的田埂。作为蔬菜种植大户,他无偿提供蔬菜种植技术,带着村民一起种植了200多亩蔬菜,正与华南地区最大农产品集散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洽谈合作,硬是把蔬菜种成了“金疙瘩”。
农田里忙碌
这种“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微治理模式,既延续了乡土中国的传统治理智慧,又注入了“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现代治理基因。数据显示,推行“睦邻制”以来,高莲村邻长已调解矛盾87件,代办民生事项350余件,化解率达99%。
(二)
为了进一步建立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高莲村还通过建立“积分超市”,把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绿美管护等20余项治理行为量化赋分,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电器、日用品,甚至优先参与产业项目。2024年下半年以来,5600余分的累计积分、14500元的奖品兑换,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背后促进的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现在争着当文明户的人多了。”钟荣才感慨。这种“行动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闭环机制,增强了村民的参与动力,并将很多指标具象为“美化庭院加5分”“参与防汛加10分”的行为指南。在董塘镇,积分制还与“庭院评级”“抗洪应急”等特色工作结合,形成“一村一策”的治理工具箱。
高莲村村民笑开颜
高莲村的探索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治理单元“下沉”可进一步激活末梢。将治理半径缩小到“邻”,让“陌生人治理”回归“熟人自治”,这种探索是对基层社会结构的精准适配;其二,机制创新“做实”才能长效运转。积分制、文明户评选等设计,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可见可感的获得感;其三,党建引领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合力。36名邻长中党员占比近20%,党组织通过邻长队伍将“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修缮水渠
高莲村的实践还启示,基层治理的成效也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中。漫步村中,“渔光互补”基地的光伏板与虾塘相映成趣,千亩水稻示范田里一片嫩绿,72个“四小园”将边角地等变为景观节点……这些变化背后,是邻长们“穿针引线”的身影:谢卫平带头矮化围墙引发58户“美丽庭院”跟建潮,陈育龙义务驾驶洒水车浇灌绿植,梁叶辉无偿提供蔬菜种植技术,积极探索依托蔬菜种植带领村民增收的致富路径。
在高莲村,治理创新正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睦邻制”凝聚人心,高莲村去年以来引入了300亩金砂茶种植、200亩蔬菜玉米轮作基地等产业,并携手汇丰水产打造的罗氏沼虾厂房式养殖屋顶光伏基地,建成后预计光伏虾塘年收入超1800万元,同时为村民提供超20个就业岗位。正如镇干部所言:“邻长们既管鸡毛蒜皮,更谋发展大事,他们是政策落地最灵动的触角。”
(三)
当前,广东正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高莲村“矮墙透绿”引发的“美丽蝶变”,邻长带头拆违建、清沟渠催生的“蝴蝶效应”,恰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诠释。
高莲村
从两米高墙到透绿庭院,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村美”,高莲村用“睦邻制”证明了: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邻里之间”。这种以“邻”为基、以“人”为本、以“治”为要的实践,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邻力量”。
目前,韶关市正向全市推广“睦邻制”,1205个行政村,共选配邻长3.3万多名,联系服务33万多户村民,初步形成“村—片—组—邻”的基层治理格局,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百千万工程”建设中来。
据统计,202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平均超65万元,最低收入标准较上年增长50%;邻长为群众提供“微服务”5万多次,排查并化解矛盾纠纷810余宗,群众反映的4780个急难愁盼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文 | 记者 欧阳志强
图 |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