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高校共获批25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涵盖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领域——
“特色学院”精准服务重点产业
山东省教育厅于日前公布2024年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名单。至此,山东已分两批确立了109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青岛共有10所高校的25个学院入选,约占全省的1/4。
专业特色学院是指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特色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其通常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建设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战略需要,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校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等,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驻青高校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已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
驻青高校获批25个省专业特色学院
建设省示范性特色学院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优势特色,完善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基础学科紧缺人才。其中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计划建设约150个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
此次,驻青高校共获批10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包括中国海洋大学的国家保密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能源与装备材料特色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的能源特色学院、青岛大学的网络安全学院、康复大学的生命科学与健康特色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的集成电路特色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的数智商业创新特色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的黄河水产特色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的人工智能特色学院、青岛黄海学院的智能海洋装备特色学院。
此前,已有9所驻青高校的15个学院获评为省级专业特色学院。驻青高校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的数量至此达到25个。其中,山科大数量最多,为4个;其次是海大、中石大、青岛理工和青岛农大,各有3个。其余5所高校中,除康大仅有1个外,其他4所高校则各有2个。
专业特色学院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呢?《方案》提出,专业特色学院包括但不限于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驻青高校获批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除了涉及上述领域外,还涉及绿色低碳、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城乡规划、现代农业等,基本上都是相关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也切合了时下经济社会、企业产业发展的热点。
“专业特色学院更加侧重发挥高校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服务于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中国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海永介绍,专业特色学院主要聚焦行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规律,重构课程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
探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学期,中国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实验课程《CPU组成与设计》如期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课堂上除了高校教师以外,还有来自于龙芯中科行业头部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工程师讲授的内容实用性很强,引用的很多都是实际案例,这对学习具体的CPU开发流程与方法非常有帮助,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的学习思路。”该专业2022级学生杜哲浩在校企共建实验课中受益匪浅。现在他正在校企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CPU设计与开发全流程。
海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是首批省级专业特色学院,主要依托电子工程学院而建,重点面向集成电路专业领域。企业参与专业课教学大纲设计与修订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尝试与探索。在企业的支持下,《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增设实验课时,并将当下行业前沿科技等融入实验教学,企业导师切身参与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集成电路是山东省、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性问题的能力,将为集成电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在动力。”郑海永告诉记者。
专业特色学院的重要任务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教学课程资源,迭代更新教学内容,推进基于产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探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驻青高校的专业特色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在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实践。
青岛大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
山东省首批专业特色学院、青岛大学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主要依托该校公共卫生学院,联合青岛市疾控中心建设。该学院秉持“新医科”理念,构建“医工交叉”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环境与健康》等多学科融合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依托青岛市疾控中心搭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新路径,构建理实贯通实践新体系,解决知识转化应用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致力于系统构建‘医工交叉、理实贯通、研创融合’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公共卫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更好服务于健康中国、健康青岛建设。”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沈晓丽介绍。
山科大能源特色学院则依托该校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与山东能源集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建,围绕“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职业健康”三个特色方向,培养引领国家能源安全生产、满足国家生态安全治理需求和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及科技创新人才;滨海学院人工智能特色学院聚焦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为目标,打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将为“人工智能+”行动和“数字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
高校具有高水平人才队伍多、学科专业综合性强的优势,如何将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推动产业创新,是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的题中之义。驻青高校专业特色学院积极与企业、行业等对接,共建科研平台,围绕行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青岛市农药连续流制备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内,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化科技学院、海利尔药业集团子公司青岛恒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宁生物”)的科研人员正联合攻关,开展农药新工艺研发。现代农化科技学院是依托青农大化学与药学院建设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去年,学院联合恒宁生物共建了青岛市农药连续流制备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未来,该项研究将有效减少农用精细化学品制备的开发步骤,提升农药等产品的研发效率,有效助推青岛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我们还在农用复合材料、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应用等重点领域发力,开展了农药缓控释材料、天然植物源生物农药等研发,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副院长徐鲁斌介绍。
强化产教融合才能更好提升育人实效,加快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去年,中国海洋大学入选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建设高校,基地建设与“省专业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紧密契合。“我们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已参与开发了22门产教融合课程,共同开展自主可控CPU、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中国海洋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曲海鹏告诉记者。中国海洋大学还成立了开源鸿蒙研究团队,去年10月,经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审议批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开源鸿蒙开发者协会,学院教师、学生等均可深度参与开源鸿蒙生态软件的开发,为国产操作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与此同时,学院与海尔、海信、易海陆圆等青岛本土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研发的关键技术成果也已应用于海尔洗衣机等家电产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能源数智管理省级专业特色学院以该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为建设载体,依托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联合企业共建。该学院专门制定了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组建由校、企、学会等育人主体组成的学院理事会。学院强化校企协同,组建校企联合教研室,在师资队伍中设置专门的企业教师岗位;在教学参与上,聘请企业高管作为现场导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在资源建设上,将企业实际案例、项目、技术等资源引入课堂,校企教师联合出版教材,校企科研资源共享,共同开展企业管理课题研究工作。
此外,学院特别强化了产教融合,与多家单位共建联合实践平台。在校内,学院与用友网络、山东省大数据局、中石油山东销售等单位共建能源大数据实验中心,将企业数据、案例和技术引入实验课程,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在校外,学院与澳柯玛、海信财务共享中心、科大讯飞、中海油青岛海油工程等企业签署实习基地协议,形成完善的多元育人生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